最佳答案:
一個男生說他很愛我。我怎么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喜歡我?你喜歡一會兒,腦殼就熱了?記得大學的時候,老師講了一個小故事。有人問上帝,愛和愛 ...
一個男生說他很愛我。我怎么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喜歡我?你喜歡一會兒,腦殼就熱了?
記得大學的時候,老師講了一個小故事。
有人問上帝,愛和愛有什么區別?
上帝指了指旁邊,卻看到一個小男孩站在玫瑰面前,出神地看著它,久久不肯離去。最后,我忍不住伸出手去摘花。上帝說就像。
然后,我指著另一邊,看到另一個小男孩正在澆花以滅絕。同時,他擔心花會被烈日曬到,他站在花前揮汗如雨。上帝說這是愛!
愛是為了得到,但愛是給予,這是最本質的區別之一。
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“愛”有時是心跳,有時是沉默的習慣;但是真正持久的愛,建立在相互欣賞的基礎上,在相互滋養中成長。
現實生活中,很多人也是這樣。他們年輕的時候不懂得愛情,但是理解的時候已經太晚了。
陶子和老公孫濤從初中就在一起了。那些年,無論走到哪里,孫濤都陪著她,幫她解決問題,安排生活,包容她的小脾氣,滿足她的小需求。
除了父母,大家都認為孫濤最愛陶子。但是當孩子五歲的時候,孫濤突然提出了離婚。
因為他喜歡另一個人,一個在朋友聚會上認識的女人。
——小晗;并向陶子坦白了,陶子一臉不可思議,孫濤平靜地說,“對不起,到了這個年紀,我才明白愛情是什么?!?/span>我們能輕易確定什么是喜歡;
但談及愛,很多人都會弄錯。
曾經,孫濤以為,愛就是付出;但遇到小晗后他才明白,什么是被愛,什么是相愛。
孫濤對陶子,是年少時的熱忱,比對其他人的喜歡更多,便愿意為之傾注感情;但激情褪去后,他才思考清楚什么是愛。
愛情的把戲,就是“把簡單的好感放大成喜歡,又把喜歡夸張成愛,最終演變為一種責任?!?/span>

陶子對孫濤,也說不上多喜歡,更多的是依賴,習慣了孫濤在身邊,沒有考慮過其他選擇;離婚后,陶子也找到了新男友,這次不是因為依賴,而是真心傾慕。
我們可以很容易確定自己是否喜歡一個人,但談及愛,很多人都會弄錯。
孟非在非常勿擾上說過:“我們太容易喜歡一個異性了,我看到這個女孩好我會喜歡,我轉臉第二天看到那個女孩好,我也可能喜歡,這個是骨子里的東西,人性是克服不了的”。
喜歡是放縱,是一時;而愛是克服人性,是一輩子的責任與守護。
張一山周冬雨主演的電視劇《春風十里不如你》里,男主角秋水,在趙英男和肖紅之間抉擇不定。

趙英男,漂亮溫柔、學習好、家庭條件更是不錯,是秋水從小的女神。
在他與趙英男在一起的第7年時,肖紅出現了。
明知道秋水有女朋友,肖紅卻還是不依不饒,保持曖昧。而秋水面對肖紅熾熱的愛,他也很難直接拒絕。
因為熱情奔放的肖紅,給他帶來的新奇與自由,讓他不自覺地被深深吸引。他是喜歡肖紅的。
看這部劇時,我最大的問題就是,秋水到底愛誰?直到后面,我發現了答案。
當肖紅即將拿下秋水時,趙英男帶著與秋水多年的“感情結晶”出現了。
肖紅決定放手轉身離去,秋水急忙起身,可最終沒有追出去。
他的行為已經告訴他內心的選擇,起身是他對肖紅有感情,喜歡肖紅,而留下是對趙英男的責任和愛。
有時候,我們就像秋水一樣,很篤信自己的判斷。覺得深思熟慮之后的確定,就是真的愛一個人;抑或在一堆證據證明自己根本不愛后,就一定是不愛一個人。
能夠做出這樣的判斷固然好,但是卻忘記了在感情面前,永遠不能太自我,不能只是判斷你愛不愛別人,更應該學會判斷別人是否真的愛你。

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魯賓曾在1970年代給出一個關于愛的定義,他也是第一個通過客觀的心理量表來測量愛的研究者。
魯賓將浪漫關系描述為“愛”和“喜歡”,而柏拉圖式的友情被認為只是“喜歡”。他發現“喜歡不是淡淡的愛,愛情不是深深的喜歡”,愛情和喜歡是兩種不同情感。
這兩者主要區別有三個:
依戀:愛情的雙方在感到孤獨時,會尋找對方來陪伴和寬慰。但是對于喜歡的對象,則不會有這么高的依戀。
關懷:戀愛中的人會高度關懷對方的情感,努力讓對方快樂,并且表現出高度寬容。
信任和自我展露: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袒露給對方
現實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:猶豫不定,難以確定自己的真實感情;錯把一陣的心動當成愛,也錯把“平淡如水”當成不愛。
喜歡和愛,從來不是一回事。
在做重大的選擇和決定之前,弄清楚你對ta的真實感情,更能夠幫助我們不負青春,做出幸福的選擇。